NEWS.

游学回声① —— 丹麦建筑

2019-02-28    学术研究

本次北欧游学奇幻之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平和的北欧。北欧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艺深入人心。这将为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北欧建筑,更是以其简洁多变的建筑手法,精致舒适的细部设计自成一派。靠近它时,你会看到岩壁与白桦的细腻表情;触摸它时,你会感到各种源自大自然深处的颤动。


而丹麦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建筑和设计,在其他国家很难见到。它们是自然地理、气候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共同结果,同样也与历史、文化和及其他因素息息相关。丹麦建筑设计被概括为“简约主义”,用现代工业设计鼻祖米斯·凡德罗的话来总结,则是“简约而不简单”。


建筑风格“简约而不简单”


Nykredit新总部大楼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建筑位于城市和海港之间,像一个落在广场之上的独立、透明、几何、轻盈的“水晶体”。




外墙的桁架结构架空于城市之上,支撑起了超大三角形空间,流动性非常好。城市空间的扩大给人视觉上通透的感觉,并且为活动腾出更多的空地。


各个方向的玻璃幕墙反映着日光和周围的环境,其中包括一个一体化的遮阳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日照条件。“水晶体”与外界互动,并与周围建筑及海港区形成微妙的关联。



建筑内部功能组织灵活有效。“Z”字形布局创造了两个巨大的中庭,确保所有工作空间明亮并具有宽阔的视野。内部的空间没有柱子支撑,仅以顶层大桁架下的十几层楼板拉吊,非常开阔,使其成为真正漂浮的水晶体。


丹麦既是设计大国,也是环保大国。Nykredit新总部大楼整体考虑可持续型发展战略,比一般建筑耗能减少了25%。建筑设计上处处体现着丹麦人的绿色节能理念。


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


在经历了哥特式的尖耸、巴洛克的华丽、洛可可的精致后,现代的欧洲返璞归真,推崇极简主义,“少即是多”的理念成为价值观主流。“少”,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削减,而是一种有的放矢的升华,在精简中获得最大的满足。




Bagsværd Church(伍重教堂)位于哥本哈根郊外,狭长基地上简约朴素的建筑以素砼框架+预制砼外墙板和铝合金屋面构建呈现出强烈的工业属性。平面按不同功能空间的分散布置并用两条连廊串连起形成多个小庭院,用极其封闭的外墙隔绝道路交通的噪音。该建筑被称为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典范。





教堂主厅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薄壳拱顶12公分厚的天花板在支撑外屋顶的同时横跨17米。伍重认为这种形体被用于神圣语境的唯一先例是在东方的中国宝塔。其弯曲的圆柱形壳体也极大满足了教堂主厅的声学要求。“光线透过从海上漂流的云层(天花板)和海岸(地板)所形成的一个奇妙空间。”教堂空间完全被天光照亮,白色的墙壁天花同浅色的地板结合,使光线漫反射得到最大,处于北欧常年阳光稀疏,所以采用天窗可以使光线被充分利用。


教堂主厅上空的拱顶优雅的曲线和柔和的天光提示了一个宗教空间的存在,然而它的手法却排斥了单纯地以东方或西方的角度去阅读其构成的可能性。



历史与现代,丹麦建筑的两种性格


在丹麦,历史的印记与现代的风格总会不期而遇。丹麦的古老建筑,见证着这个国家的沧桑巨变。如今,现代化的建筑不断涌现,而老建筑却依旧耸立在那里,愈久弥新。



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是一幢老建筑旁边的新建筑。整个建筑物呈一个黑色的长方盒,外形上为了追求钻石的效果,所以外墙不是垂直的,这便有如一个钻石切割面一样。在旁边加设了一些低层的收藏馆以弥补藏书量的需求,而又不需提高建筑物7层高的规模。


该坚实的黑色立方体由巨大的光滑中庭分为两部分,容纳了大部分公共功能。可以看到海滨全景的中央空间也是分布于整个建筑物内日光的重要来源。


砖构的元素既传承了历史的韵味,又以现代手法重新诠释。创造性还原的新建筑和还原性创造的旧建筑在新旧之间相互融合,在空间上有序衔接,有机结合。站在两个建筑之间,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建筑语言具象的凝聚在时间轴上。


崇尚自然的设计理念


在建筑的发展中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似乎是北欧建筑师的一种本能,而不是一种手法。




ORDRUPGAARD 博物馆扩建是扎哈2001年的作品,在哥本哈根北部。扎哈早年的建筑,多数都是几百数千平方米的小建筑。这座1150平方米的博物馆掩映在绿树葱郁的花园中,原馆是一栋不大的古典建筑。加建部分表面覆盖黑色石材,安静伏卧在满园绿意中。沿两个长立面是通透的玻璃幕墙,室内室外之间,一眼看过去穿透几个空间,建筑物另一侧的景致就在眼前。新建部分虽然是充满现代感的流线型曲面,却与古典建筑相融共生。这些如岩石般小房子深深沉到土地中仍然保持了对周遭的敬意。


创意,被丹麦建筑诠释到极致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却万里挑一”。


丹麦的建筑蕴含着建筑师对于自然、社会、人生诸多方面的体悟与想法。他们将这些感觉注入到每一座丹麦建筑之中,皮囊之下,每一座建筑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灵魂。


可以说,创意这两个字,已经被丹麦建筑师诠释到极致。



这座造形特别的圆形建筑物是Tietgenkollegiet学生宿舍,于2007年落成,灵感来自中国土楼。其设计概念是着重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丹麦政府对未来学生居住环境的完美描绘。


远看,宿舍外围是一格格的突出窗户和露台,起伏有致,貌似高尚住宅。五个出入口将这个圆形的“碉堡”分成五个大段落,但又可以彼此连接。入内,底座的同心圆是公共空间,有一个种满植物的小庭院,周边围绕的就是学生们的活动场所。


在哥本哈根Brygge岛滨水空间的诸多新建筑中,有一座特别引人注目,就是哥本哈根粮仓变身双子星公寓(Gemini Residence)。它采取了圆润饱满的造型,简单却能让人产生许多遐想。其实这栋建筑的早在二十世纪初就矗立在这里了,那时它还是一座重要的粮仓。



2002年这座经历沧桑建筑由MVRDV事务所的创意构想。改造成为一座拥有 84 间公寓的居住建筑,两栋建筑的核心筒是原来的钢筋混凝土仓库,依附在核心筒外挑构建成居住空间,每一个楼层都被打通一层的阳台环绕。自然光导入核心筒营造住户共享空间,宽扩开敞公寓阳台拥有面向全市和海港的最开阔视野。


在哥本哈根的建筑万花筒里,还隐藏着更多“粮仓变公寓”式的传奇。也许在你不经意间就感受到了这座建筑过往的历史,站在老旧的钢筋混凝土立柱和墙体前,确实有种恍如隔世穿越的感觉。



丹麦建筑,引领世界设计潮流



一直以来,丹麦的建筑设计都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认可,几度引领设计界的风尚。


老牌建筑师提倡的“简约”“功能”“以人为本”“与自然对话”,都被年轻一代建筑师所继承并重新阐释。如今活跃在建筑界的BIG建筑事务所和3XN建筑事务所等,都具有全球影响力。



8字住宅”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是BIG architects住宅三部曲之一,位于Orestad城市外沿最南部的农村地带。整个大楼平面布局呈“8”字形,人们可骑车沿着露台花园从街道一直上到10楼的顶层公寓。


“8字住宅”是一个三维立体社区,而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单体。150个联排住宅沿整个建筑延伸,又沿街道至顶层上下盘绕。“在传统的社会生活中,自发性相遇和邻里互动等都被限制在建筑首层中,而“8字住宅”把它们径直扩展到顶层。”创造了高度上的巨大的不同,进而用小花园和小径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社区感,彷佛意大利山坡小镇式的亲密。



不同于传统的建筑体块,它把一个活跃的城市社区的所有成分堆叠加在水平层里,由直通十楼的连续的散步道和单车径联系,创造了一个三维立体的城市社区,把郊区生活融入到商业和居住功能共存的城市活力中。




MountainDwell山形住宅是BIG + JDS在哥本哈根继VM住宅后设计的又一栋集合住宅。相邻的两者在规模也相近。体量2/3的面积为车库,1/3为住宅。 建筑师分析汽车需要与道路连同,而住宅需要阳光,通风和景观,将原来设想的两栋独立建筑合二为一。下面是车库积成的一个混凝土山,山坡向阳展开,十层错落有致的住宅就敷设在"山坡"上。每个住户都有独立的室外庭院。公寓有一个庞大的灌溉系统支持这些庭院。每个单元的室内和庭院以玻璃推拉门相联,充满阳光和新鲜空气。80户居民都有直接位于门前的停车位,各层由一个大型扶梯相连。


车库的西立面和北立面为穿孔铝板,使车库得以通风透光。穿孔的疏密构图形成巨幅喜马拉亚山图像。白天明亮的铝板上穿孔呈黑色,夜间则反过来,不同楼层车库的不同颜色灯光透过,使整个立面看上去象是彩色的负片。



3XN设计的贝拉天空酒店无疑是哥本哈根天际线的一个里程碑。这个斯堪地维亚最大的酒店开幕不仅象征着哥本哈根的地区身份,也彰显了其资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个建筑也将成为一个里程碑,吸引游客前往。


3XN还亲自设计了室内,因此风格与其它酒店不一样。“一般的设计都是正式,客观的,而我们却做得相反,我们将其设计得雅致,热情,轻快,同时带有斯堪地维亚风格,这无疑只属于贝拉天空酒店。”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国际会议中心,更是一个从内到外都特别的标志性建筑。


酒店形体感很强,酒店方面决定不添加任何外部标志。塔楼的形体也确保了住客拥有最良好的景观。





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一大特点是风景、建筑和艺术三者完美互动平衡,参观和游览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成为一种独特的享受在外形上与摩尔大型雕塑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瑞士雕塑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干柴式”人物形象,其表面凹凸不平、形体细瘦修长。据说,这种创作风格是二次大战之后形成的,象征着饱受战争折磨的新欧洲人道主义。



雕塑公园是路易斯安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草坪上放置的60多座雕塑都是博物馆的珍贵藏品。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雕塑家亨利·斯宾赛·摩尔的大型雕塑,蓝天白云之下那只昂首挺胸振翅欲飞的大鸟,洋溢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路易斯安那也不乏中国元素,在“路易斯安那频道”中就有采访中国建筑师王澍的视频,他是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2017春季在路易斯安那举办了王澍的个人建筑展。



伍重十分注意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中学习有用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他以同类型的单体建筑创作出了丰富的群体组合,设计了一组影响至为深远的联排式院落住宅——kingo houses 金戈居住区。从一个单元开始,然后从那里开始,同时考虑土地和环境。乌特松把房子的布局描述为“樱花枝上的花,每朵都朝向太阳。”



这些单位体积小,不仅经济而且易于适应自然地形。私人区域的有限面积通过提供大面积的景观公共空间来弥补。每栋房子都有一个带有两翼的庭院,一翼用于居住,另一翼用于睡觉。乌特松确定了用于庭院墙壁的砖块的确切数量,但他告诉砖匠们应该分别建造每栋房子,以满足隐私、遮阳、景观和围栏的需要。



Copyright 2017 上海兴田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普通合伙). 沪ICP备170281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