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建筑改造是一种奇特的艺术,它在新旧肌体的交织中印衬出不同时代的质感,在空间与形式的蜕变中实现华丽的转身。当老厂房邂逅新创意,建筑再次焕发新的生命,这不仅是现代都市对过去大工业时代的一种继承,也是对传统文化产业模式一种独辟蹊径的创新。
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坐落在具有历史风韵的无锡京杭古运河河畔。昔日,这里曾是一个见证工业生产兴衰历史的塑料厂仓库,如今,已成为一处弘扬奥运精神、传播奥运理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每个参观者都能体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改造的艺术
在时代的洪流中,旧塑料厂房因丧失功能而被废弃,它带有独特的历史印记,但已然显得老态而不合时宜。建筑师在何振梁先生的要求下,本着对历史的尊重,尽可能还原老建筑的风貌,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价值。改造设计中保留了结构基本完好的主体建筑,根据陈列馆功能的需要,在原址南侧又扩建了一部分。改造后的陈列馆在体形尺度、空间轮廓、气质色调上与原建筑相统一。远远望去,质朴亲切,仿若“似曾相识燕归来”,浓浓的民俗气息,沁入心扉。“建筑是石头的历史”,建筑材质是城市肌理、文脉的印迹。主体建筑原为红色清水砖瓦的工业建筑风貌,由于砖的质地给人平和、亲切、沉稳之感,改造设计中保留了这一特色,使建筑无论在色彩还是砌筑方式上都透露出红砖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设计在保留原建筑特点的基础上,从当地民居、老房子的建筑风格中提取砖雕、木百叶、门窗挂落、壁柱等元素进行重组加工,让老仓库散发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同时,新的屋面构造结合当地的传统陶艺,呈现出现代又独具地域风情的陶板瓦屋顶,灰白色檐口的设计也更加细腻。
建筑的重生
北京申奥成功,是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里程碑。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对此贡献巨大。为了表彰何老对申奥成功的突出贡献,也为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保留珍贵的历史资料,国家便建设了“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作为一个青少年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神圣而有意义的运动中。老厂房的重生,不仅是空间与形式上的精彩重释,在内容和功能上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围绕奥运主题,陈列馆在室内氛围的营造中通过细节布置,突出奥运特色。设计以灰色为主基调,点缀色彩鲜艳的小品雕塑;彩色的奥林匹克字母休息凳;通过投影,在地面和墙上闪跳的历届奥运会标;无数张申奥小照片组成的何振梁头像墙……精心设计的细节,让馆内“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无处不在。
背后的故事
作为何老的家乡,无锡有着何老儿时的美好记忆。我们的方案选址在无锡京杭古运河边的芙蓉湖公园内,改建一个保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建筑结构特征的仓储建筑,力求建造一个工业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与展示相结合的“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既能够展现根植的文化意识,又可记录城市的每一个历史记忆。这个方案得到了政府的认可。
据了解,何老刚得知要建设“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时,低调的老人有所犹豫,再三说明,“不要对他个人表示什么,只要他捐献的这些物品对大家特别是青少年有用就好。”后来,“市里解释清楚说,这个陈列馆也不是光为何老一个人建的,也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奥林匹克的知识和精神,而且场地利用上世纪工业遗存仓房改建而成,何老这才同意了。”
在“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项目中,主创王兴田先生几次深入接触何老,他回忆道:“何老为人儒雅谦逊、大气和蔼,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交谈中,何老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溢于言表,儿时居所处哪儿有一颗古树,哪儿有一口水井都记忆犹新,言语间眼中闪烁着仿佛回到儿时的天真快乐;同时,也能时刻感受到他对奥林匹克的热忱和执着。”这位老人对中国奥运奉献了一生,让人由衷的钦佩和敬仰。